平菇“白疙瘩”病的防治
平菇“白疙瘩”病大部分發作在第一茬菇采收后,也有少數發作在二、三茬菇后。病害初發時,平菇培養料外表長出少數白色小點,呈瘤狀,很象未分化的平菇子實體原基,逐步長大連成一片,后期變成褐色,該病傳染性強,一旦發作,不再正常出菇,飼養人員稱這種病叫“白疙瘩病”。
據有關材料介紹,這種病曾在日本香菇原木上發作過,名叫“大鈕扣菇”,菌絲呈白色,無光澤,白須狀,用肉眼調查很象平菇菌絲,繁殖時有股難聞的氣味,它是一種寄生菌,以平菇菌絲為營養源,它的侵染方式是排泄一種酶,損壞菌絲的細胞壁,吸收菌絲中的營養,導致平菇菌絲逝世。該病一旦發作,目前還沒有根治的辦法,但只需留意防止,就可有用防止病害發作。以下幾點防治辦法供廣闊飼養人員參閱:
1、替換種類,增強抗病才能
實踐證明,在同一地區,重復飼養同一種類,發病率高,最好每年替換一次新種類,特別要選育抗病才能強的種類,為飼養豐盈,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2、正確排放,防止燒菌
近幾年,平菇出菇大部分選用的是墻式立體
覆土
,該法易辦理,產值高,補水方便,但缺點是不易散溫,簡單燒菌,因土壤中本身也帶有病菌,極易發作該病。最好采納不覆土,單行排放,兩端出菇的辦法,層與層之間要用小竹桿或高梁秸離隔,袋與袋之間要留必定空隙,以利于降溫。單排放只需補水及時,加強辦理也能取得高產。假如采納覆土出菇,也要留意以下事項:①對土壤嚴厲滅菌,用甲醛薰悶土壤;②要覆濕土,不要覆泥,因組成泥易板結,透氣性差,不能滿意平菇成長所需氧氣,廢氣也不易及時排出;③水槽中補水要恰當,補水過多,培養基中含水量過多,形成菌絲缺氧,菌絲纖細,抗病才能差,易發作病害。
3、歸納防治,消除菌源
① 在發菌期間,每隔10天噴灑一次火堿水,不光能有用滅菌,也能鏟除菇房的酸性物質,使菌絲成長粗大健壯,抗病才能強;
② 出菇前對菇房的空間、墻壁噴灑一次1‰的多菌靈滅菌,每采收一茬菇,向料面、空間、墻壁再噴灑一次1‰的多菌靈;
③ 出菇期間,必定要堅持菇房內清潔,及時清理菇腳,消除隱患;
④ 出完菇后的廢料要及時鏟除,遠離菇房;
⑤ 菇房及時消毒滅菌,可選用火堿、石灰水噴涮、硫磺點著薰蒸等辦法,如有條件也可用火燒滅菌,為下次培養發明優秀條件,只需措施合理,徹底可防止該病發作。
上一篇:食用菌污染酵母菌的原因與防治
下一篇:沒有了!